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學生的學習歷程是教學品質的指標談教學設計


    

近幾年台灣參加國際性的數學評比,其實成績還算耀眼,但是令人質疑的是,爲什麼數學可以學得好,卻討厭數學?不像新加坡,他們的學生愛數學,所以數學表現耀眼,這是值得教育者省思的。
數學究竟是什麼?從歷史的背景看數學,它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數學不是知識學科,它是工具學科,所以教學時不該是知識的灌輸,而應是利用它,藉以解決生活問題,進而探究數學公式定理的簡化過程。
數學的能力又是什麼?它不是分數的高低,它是樂於探究與解題的能力。正如Baroody Coslick1998)提出的,他們認為數學力是:1.對數學學習與應用有正向的態度;2.探求解題時有追根究底的能力;3.對數學有深入了解,能與生活結合,連結到其他學科。所以,數學能力不只是分數,它還包括數學的學習態度。
數學的學習態度分有四個階層,第一階段:喜歡問問題、大膽猜測、喜歡將自己的想法動手操作;第二階段:樂於分享自己的觀點並尊重別人的觀點、喜歡進行實驗探究並解決問題、細心耐心的探究數學問題;第三階段:願意在實驗探究時思考與應用抽象例子、願意嘗試學過的方法合理解題;第四階段:願意用具體與抽象歸納演繹的方式進行探究、願意利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數學的學習態度四階段,是一種學習的歷程,所以教學設計時必須提供這樣的探究歷程,才能讓學生從數學學習活動中得到樂於思考與解題的機會。
「教學是藝術」,是大家不置可否的共識,但從「全面品質教育」的觀點,要保障學生的學習品質,更是教學設計的重點。美國教育家提出,要看教學品質從學生的學習歷程得知,因此,教學設計應考量以下幾方面,作為有效教學設計的指標。
一、教學設計的經緯:「以學生為經,教學設計為緯」的教學設計方案。首要考量學生的先備經驗、認知發展、學習興趣等,教學設計以開啟學習動機為起點,結合生活的情境布題,讓學生主動探究與學習數學!
二、教學設計的鐵三角:課程、教學與評量是教學成功的鐵三角,好的課程設計,加上好的教學方法,以及實用有效的評量,所以,教材與評量要一體成型,才能掌握教學的品質。
三、教學設計的準繩:思考學生的學習目標與要培養的能力,是教學設計的依據與準繩,所以,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利用哪些表徵與具體物,哪些活動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四、教學設計的原則:(一)從生活經驗著手、(二)設計猜想引發思考的題目、(三)提供操弄的活動、(四)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間。教師提供的是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充分探究與思考,學習數學是一種發現的過程,也是一種解題的歷程。當學生樂於探究數學問題時,自己思考解題的過程,就是數學能力增進時。
五、教學設計的擬定:(一)蒐集相關教材內容、(二)檢視教學內容、(三)確定教學活動、(四)補充教材。教學設計不僅是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更是可以拓展學生學習視野,促進學生思考的活動。

期待從學生的學習歷程著眼,探究教學設計的流程,讓學生不僅提升數學學習程度,更能愛上數學!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