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另類思考
杜威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充分展現他擁有的能力」。所以學校教育,不是教授零碎的知識,而是培養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尤其數學,更是科學的基礎,要紮紮實實的體驗與學習。
教學是藝術,教無定法,教學的成功要素無疑是以學生為主,開啟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嘗試從教育的本質,探索知識結構性的存在。
觀察教學現場,大多數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習的主角永遠是老師,能不能換個角度思考?我們要教的是學生,而不是教書;我們不只教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所以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是怎樣才是優良的教學設計?要怎麼樣判別?我想,透過學科知識的專業對話與探討,是必要的程序外,借用「工具」來檢驗,也是可以採用的方法。
兒童不是一個等待老師填空的空白接受器皿(周淑惠,1999),因此,如何透過教材與老師的教學法,將兒童腦中既有的技巧、認知、想法及理解發生關聯,塑造一個讓學童有興趣及對學生有意義的學習環境。-----這段話經常在我腦中盤旋!身為一個老師,教學技巧很重要,要怎樣才能設計好的教學活動呢?
在教學四年級翰林版的數學時,有兩個單元:第四單元「十萬以內的數」、第十一單元「一億以內的數」,心裡想:這兩個單元都是透過說、讀、聽、寫、做的過程,踏實的建立數的概念。因此,不禁思索:學生到底能不能利用以前學過的經驗,當做「基模」,來直接學習「十萬以內的數」和「一億以內的數」呢?也很想檢驗『透過教材與老師的教學法,將兒童腦中既有的技巧、認知、想法及理解發生關聯,塑造一個讓學童有興趣及對學生有意義的學習環境』,是否真的有效幫助學生學習。所以,打算經由教師專業的討論,直接合併這兩個單元,由教師自編教材,設計活動,讓學生主動學習,期望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並利用「課程方案評鑑表」,及張德銳教授發展的教師專業成長評量表如:「評量活動省思表」、「學習與教學評量表」…等工具,幫助教學群檢核教學設計。
貳、創新教學活動構思
數學在本質上具實用性、生活性與解決問題的特性外,還具有趣味性。(張平東,1993),所以,教學活動思考的著眼點在於:
一、學生學習興趣的考量:這麼大的數,學生會有「數量感」嗎?從什麼地方切入教學,學生會學到一億以內的數呢?左思右想:樂透彩、銀行開支票、大富翁….;透過資料查詢,如:桃園縣各鄉鎮人口、台灣省各縣市人口、全國十大富翁排行榜的財富…來發現大數的存在。於是嘗試設計大富翁比賽的活動,讓學生學會一億以內數的說、讀、聽、寫、做,並從遊戲中的罰款,學會加減運算。教師只要做總結性評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即可。
二、實用與生活性考量:學生何時用到大數?父母的薪水、不動產、保險、儲蓄….,很實際需要用到一億以內的數。所以讓學生從「老師、家長月薪、年薪大蒐密」,甚至於讓學生填寫郵局存款單、開收據、開支票…,到利用電腦搜尋全球首富的財產、中國大陸面積有多少平方公分、全球人口數…等來豐富對大數使用的經驗。
三、解決問題的特性考量:如何設計問題挑戰的情境,讓學生有高層次的思考與解題能力,是在評量設計上的考量重點。
腦力激盪的結果,設計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經驗有關,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越好,一方面引起動機,一方面開啟學生的學習契機,並從學生的發表,探索已具備的數學知識與能力。本活動設計強調學習的過程重於結果,強調學生透過遊戲探索並理解數學概念。
肆、評析
一、設計緣起符合行動研究教學現場的需求:
(一)針對翰林版有兩個單元同質性很高「十萬以內的數」和「一億以內的數」,教學群考量數的概念學生已經有三年學習的機會,是否已經形成基模,可以讓學生利用基模主動學習這兩個單元?於是將兩單元合併,設計教學內容,了解學生自學的能力如何。
(二)分析教材內容並考量學生認知發展與舊經驗,思考活動設計的教學重點。
(三)結合教學群力量,腦力激盪思考學生為何需要學習大數?有哪些情境?於是規劃「超級任務」搜尋大數的數據;利用「大富翁遊戲」,讓學生主動解讀一億以內數的概念及運算;其他連結的小活動,是為了幫助學生達成數學的教學目標,建構的搭橋過程。
(四)注重檢核,課程設計中增加「專業檢核」的部分,透過「工具」-檢核與紀錄表,提供教學設計的思考層面,期望能具體有效增進教學與學習品質
二、達成教學目標,進行能力指標檢視:
(一)學生的前置經驗已學會萬以內的數,具有個、十、百、千、萬的位值概念,所以抽取原有對數概念的基模,期待達成「十萬以內、一億以內」數的概念學習」
(二)學生能從活動與實作中,主動建構數學知識。
(三)學生能進行數學式思維。
(四)學生能嘗試用數學的觀點看待與處理事情。
(五)學生能連結數學發展與人類文化的互動。
(六)學生透過電腦與合作學習的機制,有效完成作品與達成任務。
三、深入對話,進行專業對話紀錄。
四、自評結果:
(一)專業成長部分最豐收-透過專家學者設計的檢核工具,提高教學設計的思考層次,不論在課程設計上、教學與學習歷程的檢視、評量的檢核都較能全方位考量。
(二)活動式的教學,學生參與性非常高,且興趣高昂。
(三)從「生活情境」引入,學生學習數學很有感覺,真正做到數學生活化。
(四)教學設計作整體的考量:透過專業檢核表檢視設計過程,從課程、教學、學習與評量一連貫的循環,教學設計較有結構性。
(五)學生的主動學習,潛能的無限,是讓教學者最心滿意足的地方。
從不同的思考點切入,教學設計將展現不同風貌!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