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營造優質的「閱讀」環境,讓閱讀活絡起來

         
      
去年到加拿大旅遊一個半月,曾讚嘆他們國人閱讀風氣之盛,無論在家庭客廳中到處擺書,連火車上、公車上..到處都是看書的人潮。他們的「閱讀」是自發的。而反觀國內,「閱讀活動」卻需要政府大力的鼓吹,學校全力來推展,但因為「升學主義」,讓學生倒盡了讀書的胃口,殊不知在人為的倡導下,大量的學習單,反而造成另一種學習負擔,閱讀變成了苦差事。
其實,閱讀應從「愛書」「親近書」做起。從學生的基本需求考量,讓學生主動「愛書」,把書當朋友,才有可能養成自發閱讀的好習慣!
如何培養閱讀的好習慣呢?首先,從大量購書做起,購置各類的書,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生,或者舉辦好書交換活動及跳蚤市場換好書。到處都有書,學生更容易「親近書」!
其次,讓閱讀融入各科教學。老師針對授課需要介紹好書,開補充書單請學生到圖書館借閱。閱讀的方式可以深入研究,或分組探討;而因為融入各科教學,一方面是教師的專長與興趣,所開的書單一定適合學生學習;而學生所閱讀的知識內容既廣泛又深入,真是一舉兩得。
以我的班上為例,上國語課時,第三單元是探索與發現,請學生蒐集有關大自然奧秘的書籍。學生就會找「小牛頓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麼」、「生命有多長」…..等等相關書籍,老師也可以介紹相關書籍,如:九大行星、夜空之夢。所以,即使是語文科,學生可閱讀的範圍已經包羅萬象,可以想見,「閱讀融入各科教學」應是較易實施的方法。
唯一傷腦筋的是如何指導閱讀?利用什麼時間實施,不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學校環境是否提供「空白時間」,讓學生悠遊的享受閱讀的樂趣?學校環境是否提供「溫馨的空間」,讓學生舒適的享受閱讀的喜悅?我想,學校安排太滿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自主與創意無形中被剝奪。
有一次,利用彈性時間,帶學生到數學資源中心,那裡有很多數學的圖書繪本,學生好像發現新天地一般,充滿好奇的想一窺究竟,於是讓學生挑選最喜愛的一本書,一節課後帶他們到校園的青草地上,圍成一圈請他們介紹書籍內容,回家之後再將印象深刻的內容畫出來,學生們可以互相分享讀書的喜悅與感動,增長各式各樣的知識。不禁想著:「也許學生有他們學習的天地,學校給他們太多的束縛!」
學校購買了夠全班閱讀的書,有「烏龜的婚禮」、「妙妙與梭魚」、「我有絕招」、「生命有多長」….,因為各班學生的生活背景與程度不同,老師的帶引也不同。大致上來說,要養成學生主動看書的習慣,剛開始半強迫與半鼓勵的當回家作業,能在一星期看完並摘要報告的學生給予書香獎卡,接下來要思考如何體會書中的精髓。如「我有絕招」,目的是要學生懂得保護自己,考驗面臨危險時如何因應。所以,進行分組討論~可能面臨哪些危機?再讓學生角色扮演,親身體驗解決的方法。「生命有多長」介紹世界上各種動物的生活史,有的生命長,有的生命短,像浮游生命很短暫,也能在短暫的時間勇敢的活下來,並盡量為後代盡到繁殖的天職。學生會報告最喜歡的動物,說明它們的生活史,特性與壽命,還有喜歡它們的原因。再讓學生畫出立體的動物造型,為它們取名字,介紹生平,最後還票選。當學生拿著自己創作的動物報告時,都覺得它們好像有生命似的,學生已賦予它們生命。「妙妙與梭魚」請學生輪流提問,其餘學生搶答。問過的題目不能重複,這樣全班對書中內容很快就一目了然。學生還做海報,告訴別人這本書的重點。…..由此可知,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導讀方式,老師可以發揮很大的創意空間。
閱讀指導的發展真的多采多姿,有的學校結合戲劇,深入體會文學的美,走進有聲有色的表演藝術中;有的學校進行學生讀書會;有的學校與學科結合教育本來就是多元的,學校也有各自發展的特色,千萬不要直接移植。如果學校重視生活教育,那麼閱讀活動的重點是多讀傳記與勵志類的書;如果學校重視科學教育,那麼要多提供科學益智類的書供學生思考探究與實驗操作;如果學校重視文學,那麼要多提供文學類的書供學生欣賞與創作….。當然,閱讀不只是書本,還包括有聲書等多媒體素材,學校是否提供開放與適宜的場所,是閱讀活動推展有效與否的關鍵。

學校營造優質的閱讀環境,從「愛書」、「親近書」開始,老師帶著學生多看書,學生沐浴在書香裡,閱讀應該會活絡起來!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