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老師們抱怨:「唉,真洩氣,學生上數學課為什麼都沒反應?」「一題數學都演算三四次了,不會的還是不會!」您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
根據調查,數學可以說是學生們最討厭的科目,因此,如何設計引起學生學習數學感興趣的教學活動,顯得迫不及待!以下僅提供個人的教學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善用教學技巧,一點就通。
如:二年級的教學中,要學生從三位數中說出最大的二位數及最小的二位數,光從文字敘述去解題,學生真是霧煞煞,很難理解。可是,若透過抽數字牌活動, 讓學生任意抽出三個數字(2、0、5),問小朋友這三位數中湊成最大的兩位數及最小的兩位數是多少?保證百分之百的學生都會。充分顯示:設計可操弄的活動,讓學生『做中學』,一定較容易理解數學!
二、掌握數學的學習關鍵能力。
數學的關鍵能力,就像是國語科的注音符號一樣,學會了注音符號,就會拼讀未教過的國字,它是必備工具,也是學習跨階段的基礎能力。數學的關鍵能力包括:低年級要會湊十、背會九九乘法;中年級要會操弄數字、將普通語言轉成數學符號與表徵、具長度、面積、體積、容量、重量的量感;高年級則會類推、歸納,進行高層次解題活動。所以老師進行教學活動時,除了檢驗學生的前置經驗,更要掌握各階段的學習關鍵能力,有效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破除機械式學習,促進理解式學習。
上數學課學生沒反應,學不會,最主要是老師講的多,學生想的少。難怪學生會抓著頭皮,兩眼發楞的說:「大人們,當你們在碎碎唸時,可否注意到我們的茫然?」
老師若能善盡導演與指導的責任,安排適合的數學活動,帶引學生探究數學,讓學生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學生才有學習數學的樂趣。所以,不要只進行灌輸式的機械學習,請促進學生理解數學!
四、教學三階段施與不同形式的教學樣貌。
低年級教學採「體會式教學」;中年級採「活動式教學」;高年級採「探究解題教學」。如:低年級進行湊十教學,老師可設計真實情境,在一堆雜亂的一元錢幣中(或一堆吸管、一堆文具….),如何快速點數,讓學生有湊十的需求,體會數學是要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並依據學生原始的想法激盪解法。
中年級進行重量教學,要學會50克、100 克的重量測量,老師可安排「秤重高手活動」,讓學生實際測量週遭物品的重量,培養量感。
高年級「圓周率」單元,教師可讓學生分組帶原罐或圓形物品,分組探究圓周與直徑的關係,而求得常數---即為圓周率。
所以,依學生的認知發展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將有助於提昇學生的學習層次。
五、促進生活化的數學教學。
以前我們學數學,背了一堆的公式定理,畢業後多半忘記了,因為學的東西沒有應用,跟生活又脫節,對數學沒有感覺,產生不了意義,因此,將數學教學融入生活,學生的學習才有意義。如:教時間單元,可以讓學生規劃「想過的一天」,經過分組設計,您會發現小朋友竟然規劃「旅遊的一天」、「伊拉克作戰的一天」、「魔法學校的一天」
…..,從上午到下午,一天有24時,溫書多少時間,學魔術多少時間….等等的教學內容,都能由小朋友的規劃中呈現,數學還真貼近他們呢!
相信以學生為主體設計的教學活動,結合學生的經驗,融入生活,學生主動探究,將能引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