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認知偏差造成偏差行為




教學現場的老師常認為:行為好了相對的課業成就也會提高。因為會自我要求,就能專心向學。其實不只如此,一個認知正確的人,才能明辨是非,判斷事情的真偽,並做出正確的解決之道。
由於少子化的現象,孩子是父母的寶,太縱容的結果,沒有灌輸正確的認知,造就了偏差行為的養成。
老師們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而且一代不如一代。根本原因也正因為缺乏正確的認知,受社會風氣的影響,甚至是媒體的誤導,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養成了錯誤的行為。
孩子以為:「不滿意就抗議」,父母給予無限量的包容,所以「自以為是」,「唯我獨大」。孩子的教養越來越難,因為父母和老師的管教態度不同;家庭和學校的價值不同,雙方互相拉扯,孩子無所適從!
偏差的行為常因個體的認知程度而有不同的影響層面。一個認知程度差的孩子,容易固執、鑽牛角尖,不知偏差行為對自己造成最大的壞處,仍舊一味的抱怨、怪責對方,而無法自省,發自內心的表示錯誤並改進!
所以,累積到長大,他對社會不滿,對所有周遭的人事物都不滿,他無法獲得內心的平靜,於是憂鬱症、不滿心態造成社會的負擔,最大的受害者仍是他自己!

教養孩子,首要任務是建立孩子自省的能力,一切反求諸己,因為快樂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正確的認知是要靠聰明才智的哦!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