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打通數學教與學的任督二脈

       
           
數學的學習根據文獻統計,是學童倍感困擾的,不禁想:數學是否也有像武俠小說一樣,要得到蓋世武功,只要打通任督二脈即可!
綜觀教學理論六大流派:斯金納~程序教學理論、布魯姆~掌握學習教學理論(發現教學法)、羅傑斯~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奧蘇伯爾~有意義學習教學理論、加涅~協調教與學過程教學理論、凱勒~個別化教學理論,數學教與學的任督二脈,應該是提供最佳的經驗情境,以最結構性順序進行教學;學生從而連結新舊經驗,有效建立基模,成功學習。
打通數學教與學的任督二脈-提供最佳情境與教材結構順序的教學:九年一貫數學領域的教學有八大特色:快樂的數學、情境的數學、生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思考的數學、本質的數學、學生的數學、實用的數學。因此講求有意義的情境,結合生活經驗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習。
打通數學教與學的任督二脈-連結學生新舊經驗,建立基模:以相似屬性的概念幫助類推,有效提取舊經驗,幫助概念的學習。
貫通此任督二脈的法寶即是「連結」指標:察覺、轉化、解題、溝通、評析。所謂察覺,是開啟學生學習的視窗,有察覺有動機,所以教師必須佈置提供學生察覺的事物,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轉化指布題,從察覺的事物轉化成可探究的問題;解題即是學生的解題活動;溝通是解題中的討論或解題後的發表,必須完整表述或解釋所獲得的結果;評析是最高層次的學習,分析解題策略的好壞,尤其計算題,若能從各種解題策略中評析最優的解題方法,有助學生成人算則與公式定理的學習。
針對打通此任督二脈,嘗試以第六冊重量單元為例,進行教案的設計,有效促進教與學。

教學內容:第六冊重量單元
教學目標:1 觀察物品在秤面上指針的移動現象
2    認識秤面上以50100為計讀刻度
3    能使用50100為刻度單位工具
教學流程:
活動一(察覺) 觀察秤面
       觀察後發表秤面上有刻度 50 100…….1000的數字….
活動二 (轉化)製作秤
       事先印好秤面刻度,由學生裝飾外表及加裝指針。
活動三 (轉化)製作砝碼
       將花片或小白積木(可以用糖果代替,更有趣味)秤成50100,裝成十袋以上當砝碼
活動四 (解題)累加砝碼
(一)  進行累加100觀察秤面指針變化
1 能回答一袋100,二袋200,三袋300….
          2 並在自製秤面上撥出正確刻度
          3 觀察至1000指針變化的情形
          4 觀察超過1000指針變化的情形
(二)  進行累加50觀察秤面指針變化
活動五 (解題)(溝通)稱東西
       請小朋友準備糖果餅乾
        1 小朋友選一樣物品稱重並報讀重量
        2 分組選出最重及最輕物品稱重並報讀重量
活動六(解題)(溝通) 估測與實測
       分組進行300 600 250 550 1000的估測活動
        1 每組給50100的砝碼當基準量
        2 找出接近300的單一物品
        3找出給定重量的累加物品重
4估測後實測,進行五次,累計估測最準的組別獲勝
(評析)5討論並思考:如何才能估測準確?

教學評析:
一、 此教學活動設計在提供最佳情境與教材結構順序的教學上:教材符合結構與順序,因此學生學習具節奏感。
二、 在連結學生新舊經驗,建立基模上:從生活經驗的刻度察覺開始,先具備100的量感,再具備50的量感,這就成了具體的基模。有了基本的量感,就可以比較,進行估測。
三、以連結指標貫串教學,並且很清楚觀察學生的學習層次與效果。
四、 教學成效:學生樂於學且主動學習。

    僅以「提供最佳情境與教材結構順序的教學」打通教學設計的經脈、以「連結學生新舊經驗,建立基模」打通學習的經脈,再以連結指標「察覺、轉化、解題、溝通、評析」來貫通教與學,相信對教與學定有全身舒暢的感覺!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