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風潮掀起巨浪,最大的訴求是要提升學子的能力,而數學教育在這波教改中最被撻伐,認為教改越改學生素質越低落。然而光從學生的學習意願與學習分數來看學習表現程度,並未能深入數學教育的核心。試問:數學考高分就是數學能力高嗎?數學能力究竟指哪些方面?它的指標為何?
以教學現場觀察來看:老師一味的複習與模擬考,學生練就一身機械性的應考技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真實面對問題無法有效解決,這樣的數學能力就是我們學校教育要培養的嗎?
我認為數學教育要全面提升,要從師資培育著手,唯有教學方法改變,學生才能獲得學習數學的方法,數學能力才能提升。所謂教給學生釣魚的方法,而非給他魚。
一、生手的疑惑
但是,師資培育既是重點,又該如何培育生手教師,提升他數學的教學能力呢?
我們看到很多生手老師傳承他以前老師所教的方法,依樣畫葫蘆的講述式教學,注重練習與講解,學生熟練後數學分數達到一般水準,受到家長的認可,請問:這樣的方式有錯嗎?生手教師難免感到疑惑,畢竟教育理念是很抽象,很難有一致觀點的,我們要宏觀思考的是:怎樣的數學教育才是有效提升學生能力的?怎樣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思考?又該怎麼讓生手教師練就一身的教學好技巧,提升數學教學品質?
二、專家的界定
怎樣的數學教師算得上數學專家教師?無疑可從三方面著眼:一是具備數學專科知識,一是具備數學教學技巧,另一是具備數學教育理念與理論基礎。
三、教學實務中觀察生手與專家的不同
從教學實務中發現生手教師與專家教師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同:
(一)專業對話中的體察
1. 教學內容的萃取-生手教師對教學內容比較依賴教科書,專家教師能夠自編或改編教學內容;生手教師對教學內容不知變通,專家教師較
能根據數學教材的邏輯性進行有序教學。
2. 教學與學習的對話-生手教師比較不注重或不知道採用教學與學習間的對話互動;專家以引導式對話或提問促進學生學習思考。且專家教師與學生的學習對話有較精緻的核心內容。
3. 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採用-生手教師的教學模式尚待發展,教學方法沿襲舊方式;專家教師漸漸發展一套數於自己教學風格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較多元。
4. 實施的沙盤推演-生手教師實施的教學沙盤推演往往和實際教學有落差;而專家教師的沙盤推演比較周延,並且比較有發展性。
(二)教學實務中的體察
教學實務中專家教師會考量以下六點:教師應該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討論文化怎麼建立?學生的解題策略有哪些?學生的想法與數學概念的連結如何?還有那些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所以生手教師不妨以此六方面列入教學設計的考量重點,不斷思考與精進,定能很快進入專家教師行列。
(三)教學效果的體察
教育不外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與評鑑三方面的動態循環系統,所以生手與專家教師最後的不同必須從教學效果來檢視。教學效果包括三方面:教學品質的檢視;學生學習效果的檢視;知識獲得與能力提升的檢視。
五、實務經驗分享與批判
專家教師在專業對話中,比較能深入探討數學教學的本質與核心,也較能以多元的教學資源,提供學生思考與操弄,幫助學生概念獲得。專家教師也常能吸收數學教學新知,做為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嘗試創新教學。另外,專家教師很注重學生學習數學的感覺,從學生的學習舊經驗切入,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數學概念。
六、建構生手到專家的歷程
每位老師都必先經過生手教師,慢慢萃練成專家教師,生手到專家教師的歷程,有四個階段:
(一)教學理念的建立-如果信奉建構主義,必然會尊重學生各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並且強調思考解題的過程,如此,老師的教學必定是布提與解題的教學模式;反之,若是以為數學知識是學徒傳授式,必定著重教學示範與練習,會利用小老師制度,幫助學生學習;若是蘇格拉底的信徒,數學教學必定重視反駁與猜想,不斷以產婆法、詰問法引導學生思考並建立數學概念…,所以,教師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就會形塑不同的教學模式與風格。
(二)系統性知識的建立-生手教師原先擁有的數學學科知識是較零散的,慢慢到專家教師,就能建構一套系統性的數學概念知識,也就能得心應手的進行教學。
(三)教學模式的建立-教學累積幾年經驗後,慢慢萃練出屬於自己的教學模式,能夠建立一套教學模式,其實就具備專業,而能贏得尊重了。
(四)教學風格的型塑-最後的階段就是建立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比如:活潑有創意的,合作學習的,採鷹架教學,或探究式教學…等,教學多元與多彩!
由於每位教師都必經從生手萃練到專家的歷程,教學就顯得有趣與具挑戰性,每位教師若能在萃練的過程中,能和專家教師進行專業對話,或加入教學群的協同合作,那麼專業能力的提升,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漸漸提升!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