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除了滿足心靈的充實外,書也成為人們無限想像的空間與希望。各種各類的書滿足人們各種的需求,如:文學小說滿足人們感情的抒發;科學滿足人們的好奇;歷史滿足人們的考究….。有些人愛讀科學,想了解宇宙的奧秘;有人愛讀偵探故事,滿足推理的慾望;有人愛讀藝術,滿足欣賞美的事物…。由此可知,閱讀滿足人們情感上、知性上、技能上的需求。
到底閱讀的功能有哪些?大致可分成情感陶冶、知性涵養以及技能考驗。知性涵養以及技能考驗兩方面的功能可從大量吸收獲得,如開放圖書館,增加圖書藏量,鼓勵學生閱讀,或從精心設計的活動中去搜尋探索,都可增加智性與技能的獲得,倒是情感陶冶方面,值得深一層探究。
閱讀具有情感陶冶的功能,可從三方面談起:角色的鏡射,反省功能和閱讀治療。
一、角色的鏡射:書中的人物與情節可能和閱讀者情境相同,藉由第三者旁觀書中人物的經歷,同理本身的感受,發揮角色鏡射,激勵或抒發閱讀者的心情,達到情感轉化的功能。
如『玫瑰童話』:農夫正在割麥,聽到不遠的地方隱隱約約傳來哭泣的聲音。他遲疑了一會,又繼續工作,當他割到剩下最後一小叢麥堆的時候,哭聲樂來越大,撥開麥叢,竟然有一個麥穗做成的娃娃,坐在麥叢中悲悲切切的哭泣。
農夫問:「妳為什麼哭呢?」小麥穗人含著淚,抬起頭說:「不要你管。」接著又哭了起來。(請學生模擬小麥穗人的語氣)好心的農夫說:「如果你說出來,也許我可以幫忙。」小麥穗人回答:「算了,你們農夫怎麼會關心一個小麥穗人?」
農夫從來沒有見過麥穗人,他訝異的問:「為什麼你認為我不關心妳呢?」小麥穗憤憤不平的說:「我一直住在麥叢裡,從來不傷害人,可是你們農夫每天都用鋒利的鐮刀,把麥子割得精光,害我們無家可歸。」
農夫說:「我們必須割下麥子,再磨成粉,製成麵包,就算我們不割掉麥子,到了冬天也會凋萎,你們麥穗人一樣無家可歸。」麥穗人忍不住哭起來:「就因為我們個子小,而且是用麥穗做的,你就可以隨便處置我們,讓我們在寒冷的冬天裡,連個住所都沒有?」
於是農夫將小麥穗人帶到穀倉。
麥穗人並不滿意:「你自己就可以住既漂亮又堅固的石頭房子,就因為我是…」
老師可藉由故事情境讓學生想像揣摩並發表,並提問:想像你是麥穗人,你覺得最後它會發生什麼事?這樣的人受歡迎嗎?周圍有這樣的人嗎?
二、反省功能:從激勵的故事或小品文,深究其中小故事的大道理,反觀自省,檢視自我的內在,面臨困境與挫折時,學習如何轉化心情,並建立以樂觀與正面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如:「妙言妙語妙偵探」,幫助學生利用說話的特殊技巧解困,化暴戾為祥和。如:「人民文學」中,小短文有很深的涵義,讓學生閱讀後回答與思考問題。其中一篇「量布裁衣」,故事摘錄如下:
裁縫師有兩個學徒,出師前他取出同是三尺見方的兩塊布料,要徒弟為他裁衣服。
師兄接到布,思肘到:「只需照著量體裁衣的師訓辦,肯定萬無一失。」於是,他細心的替師傅量了衣長、袖長、肩闊…就去裁剪了。
師弟把布比了比,眉頭皺了皺,旋即也給師傅量了一下,不過,只量了衣長和胸圍,便剪裁了起來。
不多時,師弟交出了一件合體的馬夾,師兄卻哭喪著臉,手中提著兩隻袖子和一些碎布…。
老師提問:你覺得自己比較像師兄還是師弟?師兄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三、閱讀治療:學生難免有偏差行為,或價值混淆的時候,可以精選適合的書籍,進行閱讀治療。讓學生從書籍情境中體會與判斷,進一步釐清錯誤的想法,改變價值與觀念。
如『小泰山』的第五則故事:頑皮猴,可以讓學生做價值澄清,面對別人的捉弄,如何是好?…
閱讀治療的目標是要幫助當事人洞察與自我了解,激發當事人情緒宣洩,提供當事人答案,改變與他人的互動模式,增進與他人的和諧關係。
閱讀有很多想像的空間,從認知的改變到反省與檢視,最後達到價值觀念與行為的改變,這樣兼具智性、情意與技能的功能,「閱讀」的確很重要。但是閱讀只是「知」的部份,缺少「行動」部份,認知、省察、比較最後到自我應用與融合,必須有五個程序:重述(retell)、指認(identify)、探索(explore)、推論(generalize)、評估(evaluate)。所以進行「閱讀指導」最後要落實到「書寫」,若是學生能將所感所覺「書寫」下來,其實已在做思考的轉化,再從思考中轉變行為。
所以「閱讀」到「書寫」,是一段連貫的歷程,它重述我們的認知,激發我們對內心的探索,澄清並促進我們作成推論與評估,發展我們行為的動力。唯有從「閱讀」到「書寫」,閱讀指導才能發揮更深一層的功能!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