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如何精進數學學習領域的教學能力

    

「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起點,關注教學設計的有效性與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和規範性」張奠宙(2003)在『數學教育經緯』書中提綱挈領的提出呼籲。『中國大陸與新加坡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個案比較研究』(2003)范良火和沈丹丹在論文中獲知兩地數學教師對數學學科的認知是一致的,都認為數學是一門揭示關係、形式方法、開發思維並與人們日常生活有密切聯繫的學科;認為有效的教學是要通過用手觸摸、用眼看到、用感官觸摸去理解世界,才能開啟學生對世界的敏感度,加深對世界的認識,所以老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了解周圍的世界,同時學以致用,學習才有意義。                                                  
    講述教學法一直是極多數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張奠宙和馬岷與(2001)分析大陸課堂的結構,採用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五段式」教學法:複習、導入、講授、鞏固、作業。這和台灣大多數老師的教學法一致,先複習舊經驗,然後導入新概念的學習,老師以講授的方式介紹數學知識,再以分組練習或個人練習,或上台演練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學習的內容,最後交代作業,讓學生再次熟練所習得的數學知識。
但是教學方法不可能一成不變,因為學生的程度不同、學生的興趣不同,也因單元不同而該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譬如,五年級的「柱體與錐體」單元,若只有講述教學,學生很難理解錐體與柱體的構造,若是提供具體物觀察、操作,學生就比較能內化此數學的概念。
數學是一門經驗性與演繹性、辨證性的學科,教學首要基本功:教學前提取學生的經驗,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教學後檢視學習成效。要精進數學學習領域的教學能力,學者從研究中提出了很多方式,本文僅提出探索式的教學模式,供教師參考。

  探索式教學模式,從「感知」察覺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驗證」理解數學概念,最後能「應用」,才算有效的數學教學。所以其教學步驟:「創設情景」-「探究與驗證」-「應用」-「拓展」。以「三內角和」的教學為例,「創設情景」即是讓學生初步感知,老師可以讓學生畫任一三角形,小組觀察並討論三內角和是多少,拋了可操弄的主題之後,就進入第二步驟「探究與驗證」,讓學生探究三內角和為180度,並試著驗證三內角和為180度是公理。學會了此數學概念後,第三步驟是「應用」,讓學生解題有關三角和180度的問題,例如,想要架一座等腰的樓梯,坡度不能太陡,那麼可以採用的是怎樣角度的角度。第四步驟「拓展」-是拓展或延伸學生進階的學習,譬如,已經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那麼五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學生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就是具有拓展的教學效果。數學的學習若透過此模式,學生不是被動的告知,而是探究獲得,才是真正的數學能力-帶著走的能力!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