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從教學觀摩看課室內的數學教學



高效率的時代,講求績效,數學學習領域又再度被挑起學習結果的檢視。學習結果最簡單的檢視方式便是分數的高低,但是,依照行家認為:「分數」並不能代表學習的結果,學習的結果應該檢視教學的過程。所以促進「教學觀摩」的品質,才是保障教學品質的重點。

所謂「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教學觀摩可不是霧裡看花,歌功頌德一番即了事,它可是有觀察的重要元素的。

一、從觀察對象看:包括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另外還涵蓋師生的互動。
二、從教學設計看:教學過程是一統整的歷程,包括教學經營、學生概念的獲得、數學教材的呈現,學習結果要能培養帶著走的能力並與生活結合,可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如下圖。
 
    教學經營(歷程)        基本能力(概念)
 
              生活數學(連結)
                
                 統整

三、從理論看:進行怎樣的學習活動?是開放的歷程還是結構式教材?是探究的社群還是學生獨自作業?是兒童法還是專家法 ?是有效的教學嗎?

四、從形式看:是儀式型的教學還是探究式教學。儀式型教學只是把教學的流程演繹了一遍,並不保證已將數學概念內化遷移;探究式教學則提供活動由學生主動探究數學概念與公理。
    五、從結果看:是否能達到溝通、表達、傾聽與討論的目標。溝通是指能從社會性語言至數學性語言的使用;表達是指能具有階段性脈絡性發表的順序;傾聽是指聽()得懂別人的解法;討論是指從探究中掌握問題關鍵 ,切入問題核心 ,最後引發概念聯結。

教學當然是藝術,每位教師都能開創自己的風格,悠遊在教學舞台上 。教學觀摩則提供教師展現教學藝術的分享空間。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