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深入對話-優質教學的前提




邁向二十一世紀,講求高效率高品質,數學教育提昇教學品質,有效提昇學生學習程度,是優質教學的前提。
所謂優質教學,不是表象活潑創意的教學,而是更深入進行教學內涵的探討,因此教師的素養成為更重要的因素。要提昇教師數學教學的能量首先必須探討教學內容,探討教學模式,設計系統性的教學活動。能量的聚集除了學科知識的吸收外,專業對話是更快速有效的方式。試問:怎樣的數學內容,學生有興趣?怎樣的數學教學,學生有興趣?如何進行數學教學?在對話中可以預想數學教學的場景,可以激盪對數學的期許,可以賦予更多元的數學教學樣式。
深入對話內容應該包括教育理念的建構和對學習理論的論述,以及探究數學本質的內涵。
數學教育理念的建構,目前大概有幾種:有的老師贊成建構取向教學觀,有的仍然服膺傳統講述式教學;有的願意嘗試創新,有的標榜熟練內化。不同觀點對教學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與產出。教學雖是藝術,教亦無定法,但是教學基本的觀點與因素卻必須掌握。如:教學以學生為主,開啟學生學習動機為先;教學包含三要素:課程、教學、評鑑。
深究教學論發現教學時必須考量四項要素:(一)教學要喚起學習積極性的最佳經驗與情境(二)必須提供達到最優理解的知識結構化問題(三)必須顯示教材的最優程序(四)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建立鷹架問題。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思考此四要素,才能設計較優質與精緻的教學內容。
教學現場發現老師進行的數學教學有:老師---傳授學生---接受;學生---操作老師---教導;學生---解題老師---協助等三種,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只期待學生學會數學概念,更希望數學是有生命有感覺的, 學生不但能解題更有創意,能在教學中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深入數學本質的教學設計,教師在對話中要思考:如何搜索有意義的題材?教學時如何促進思考?學生是否充分參與?如何檢視教與學的成果?
以下以實例-圓的教學活動來說明從深入對話中一起激盪創意的教學。
一、設計原則:
從生活經驗中著手;設計認知衝突引發猜想;拓展學習視野;增加思考空間;
教材教案與評鑑一體成型。
二、設計構想:
透過實作,揭開圓的探索之旅-怎樣畫出圓,並從操作中解構圓的構成要素,認識圓,以合作學習方式探究圓的概念,並驗證是否為圓。
以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為設計重點,進而從過程中建構數學知識,引發學生學習樂趣,再進一步主動探究數學。
三、教學緣起:
本節教學目標是透過製作圓的活動,認識圓的構成要素(直徑、半徑、圓心、圓周)。分析學生要認識圓的構成要素,除了直接公告,演講式教學外,可以用什麼活動讓學生感覺圓的存在呢?還有用什麼情境造成學生的認知衝突,挑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四、腦力激盪結果:
思考再三,決定以認知衝突,即學生的迷思概念進行教學。
首先呈現各種圖片,讓學生辨別何種是圓?再透過尋找的圓形物品,描繪複製圓;對圓有進一步感受後,描述怎樣叫做圓?
接下來的幾節課,打算透過對摺圓形板,觀察說明發現了什麼?目的是讓學生從操作中了解圓的特色:原來圓的半徑交於一點是圓心…..。另外呈現一個真圓,一個接近圓的圖片,請學生證明到底哪個才是真圓。經過一連串的操作、證明,學生分組腦力激盪,想辦法畫出圓,嘗試後教學生使用圓規畫圓。
五、觀察學生反應:
(一)學生對於具體操作,反應特別興奮;回答與發表很踴躍。
(二)為了增加上課專注力,以抽籤方式請學生上台發表意見。
(三)學生會辨識是否為圓形,因此提出迷思概念的澄清,可增加學生的挑戰性。
(四)學生嘗試證明,但發表時很難釐清,這老師的引導與發問很重要。
(五)透過操作,雖費時卻有助於學生概念的學習。
(六)學生整節課顯現快樂、有意願學習。
六、教學群的反省與檢討:
(ㄧ)整個教學模式是「數學解題策略的教學模式」:先設計問題情境,再引導概念衝突,由小組討論擬定解題策略,然後驗證回饋。
(二)事先經過研討與分析學生背景及經驗,設計的教學內容比較有效。
(三)深深覺得:數學課程的設計,教師要認真的做功課,否則概念不清楚,不但誤導學生,更可能抹煞學生的學習興趣!

    深入對話進行優質教學,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深入對話的確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所以,深入對話是優質教學的前提。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