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設計教學活動 讓學生愛上數學課

                                          
針對數學科新課程精神,以建構教學觀為導向,期待兒童把情境主題分析,
轉化成可以探究、推論、操控的子題形式,透過溝通、推理,實際進行活動,再運用語言、文字、圖像表徵,在知識、技能、情意上形成主動解題的歷程。所以學生的學習,已經變成從兒童的自然想法出發,進而引導學生驗證、歸納,最後建構數學知識。
    講求教師專業自主的時代,教師如何掌握數學科新精神,融合在課程中,設計一堂符合建構精神的數學課,實有賴教學設計的功力。
    因此,教學設計原則有五:
一、       等候提出想法。教師要花更多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思考,提出解題想法。
二、       尊重學生的自然想法。即使不成熟、不正確的想法,教師都要欣然接受,鼓勵學生發表,再和顏悅色的澄清不正確觀點。這樣一來,才不會抑制學生好奇、探究的心,而許多想像不到的想法或許會層出不窮﹗
三、       提供思考空間。學習不是灌輸、不是講述的,必須耐心等候讓學生充分思考,因為解題的思考歷程更重要。
四、       使用分布練習,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分布練習可連結新舊單元的學習。
五、       掌握「人」的進度,而不是書的進度。教學進度視學生程度與課程內容難易而彈性調整,只要掌握教學目標即可,不趕進度或奉教學指引為圭臬。

設計數學科的教學流程,必須省思五個重點:
一、 根據課程內容考量設計形式。營造怎樣的一堂課﹖有趣的﹖活動的﹖生活化的﹖
二、 把握教學目標。本單元的教育目標何在﹖為何要學本單元﹖如何設計﹖如何學習才有效﹖
三、 了解學生程度。各班學生的起始行為不同,學習發展區不同,內隱知識不同,所以要先了解學生的差異,教學設計才能符合學生需求,不會流於太易或過難,造成教學困擾與學習無效。
四、 探究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是尋找解決而非背誦程序﹖是探索型態而非記憶公式﹖是形成假設而非練習﹖
五、 教學方法的引入。教師適當的介入,精彩的指導,應能催化學生的學習。教學方法要考量:是否經過反問、觀察、聯想、轉化等階段,讓學生的學習更踏實、更深入。

設計簡易的教學流程,包括:訂定教學目標、擬定教學方式、確定教學模式
(布題、討論與評量)。
    布題是符合生活情境、有趣的、必要的、可應用的﹔討論是有意義的,在尊重與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評量包括:操作中評量、多元形式,注重學習歷程。可以加入作業單、數學札記、自評表,記錄學習情形。
    這樣的教學設計有以下效果:教學是符合學生興趣的﹔教學是有意義的,由學生解題,自行建構的﹔教學是由具體到內化運思的過程﹔教學是適才適性的﹔教學是多元且彈性的。最重要的,是學生喜愛上數學,數學課是有意義的﹗
                                                                      刊登於國語日報87.8.11


0 comments:

張貼留言